4月1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以下简称“金融监管总局”)发布消息称,金融监管总局、科技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近日联合发布《银行业保险业科技金融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推动更多金融资源用于科技创新领域。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近年来,保险业围绕两条主线发展“科技金融”,一是在保险保障方面优化科技保险保障服务,二是在保险投资方面更好落地“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业内人士认为,更加有力的政策支持、更加完善的保险保障以及更加多元的投资方式,将助力实现科技强国的建设目标,也期待政策的进一步细化,以及保险机构的持续创新,继续为我国科技创新提供有力支撑。
助力科技企业化解风险
《实施方案》提出,优化科技保险保障服务。引导保险公司提供与科技型企业生命周期阶段相适应、覆盖科技创新活动全流程的保险产品。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近两年来,保险机构尤其是大型保险机构为科技企业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险保障。例如,中国人寿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了近70个科技保险支公司及专营团队,着力发展首台(套)技术装备、首批次新材料和首版次高端软件等“三首”类保险,不断完善涵盖科技创新企业全生命周期的科技保险产品体系。
中国太平洋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强化科技企业全生命周期风险研究,护航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风险保障和资金支持。2024年,该公司科技保险服务10.5万家企业,累计保额超111万亿元。2024年,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科技保险承担保险责任金额达31万亿元,为12万家高新技术企业、6.7万家专精特新企业提供风险保障。中国平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去年为6.9万家科技企业提供9万亿元风险保障。
在商业航天产业这一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保险业持续优化保险服务,提高商业航天全产业链风险保障水平。3月31日,由北京金融监管局联合相关部门共同指导,北京地区17家财险机构、2家再保险机构和1家保险中介机构共同组建了全国首个商业航天保险共保体——北京商业航天保险共保体。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院长谢远涛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通过成立共保体的方式承保科技领域大型风险,能够有效分散单一险企的压力,同时整合资源显著提升整体承保能力,满足科技领域大型项目或高风险项目对高额保险保障的需求。未来,为更好支持科技产业发展,保险行业可以加大产品创新力度,或提供定制化的解决方案,更好护航科技企业化解各类风险。
持续注入险资活水
从保险投资端来看,《实施方案》提出,深化保险资金长期投资改革试点,支持保险公司发起设立私募证券基金,投资股市并长期持有。同时,鼓励保险机构通过多元化投资工具加大对创业投资等投资机构的支持力度,推动保险机构投资资产支持计划等证券化产品。
从保险资金长期投资改革试点来看,我国首个保险系私募证券基金——鸿鹄志远(上海)私募证券投资基金已经完成首期500亿元投资,二期也已获批。从全行业看,目前已经获批尚待投资落地的长期股票投资额度还有1120亿元。对该项试点,险资机构积极响应。据中国平安副总经理兼拟任首席财务官付欣介绍,其申请并已获批参与长期股票投资试点,目前公司正在积极推动落地。同时,新华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临时负责人、拟任总裁陈一江表示,新华保险继续参与第二批保险资金长期投资试点工作,相关工作正在有序推进。
在支持创业投资方面,近年来,险资机构通过直接投资未上市公司股权、作为有限合伙人(LP)参与创业基金设立、通过保险资管公司发起设立母基金(FOF)、认购私募股权二级市场中的基金份额(S份额)等方式,积极参与创业投资,支持行业发展。据执中ZERONE统计,从今年一季度私募股权基金LP的出资情况来看,保险机构共出资约143.22亿元。
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蔡希良近日表示:“将充分发挥保险资金长期资本、耐心资本的优势,积极把握国家战略机遇和产业转型趋势,坚持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统筹运用股权、债权等手段,创新商业模式,加强对国家重大科技任务、科技型中小企业、绿色企业的金融支持,保持绿色投资、新质生产力等领域投资规模的稳步增长。”
业内人士认为,当前,险资支持创业投资还面临着资本占用大、穿透执行难度大、利润波动大等难点。燕梳资管创始人之一鲁晓岳建议,允许保险资管产品选择基金收益分配现金流相对稳健均匀、安全性高的成熟基金、夹层基金,通过投资合同和产品合同设计,实现年度、季度频率的收益分配,以进一步提升资产负债匹配度。
广东凯利资本管理有限公司总裁张令佳则建议,保险机构要建立适应创业投资的体系与容错免责机制。同时,在会计核算上也要适应股权投资的属性和基金投资的形式,既能让创投基金估值变动的收益获得认可,又要避免保险公司账面价值的大幅波动。
【纠错】 【责任编辑:梁栋飞】-
新华全媒头条丨写在东深供水工程对港供水六十周年
- 新华全媒+丨多点开花 打造消费新增长极
- 特写丨当“世界的中关村”遇见“未来之城”
- 新华调查丨轻松月入十万元?揭秘“养老规划师”招聘乱象
- 记者手记丨AI智能体会颠覆工业生产吗?
- 追光丨15岁超世界纪录,这个中国少年不简单
- 生活观察丨面对阿尔茨海默病,如何抵御“脑中的橡皮擦”
-
微纪录片丨“我”会和你在一起
-
不一young的雄安
推荐阅读:
多语“链”全球 金融“撑”万企 建行广东省分行多语言服务第134届广交会
乡村行·看振兴|浙江慈溪:“科技创新+数字化应用”助力农业现代化
专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