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现场,科技与人文交织的序章在春日下的北京徐徐展开。步入中关村国际创新中心,仿生人“妮娅”以灵动的微表情和优雅的肢体语言向参观者致意,转角处,宇数科技研发的四足机器狗正以传统作揖礼迎接八方来客。在茶饮休息体验区,“盖博特”机器人精准操控机械臂,奶泡勾勒的人工智能标识浮于杯面,机器灵巧手沏出的氤氲茶香与论坛“新质生产力与全球科技合作”的主题交相辉映。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春日下的中关村国际创新中心一隅(新华网记者 冉晓宁 摄)
仿生人妮娅与现场观众互动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在这场具身智能的“争奇斗艳”与艺术共生的呼应中,15家具身智能企业的近百台机器人将深度融入本届中关村年会日常化场景当中,构建“人机共融”的沉浸式体验。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拙”机
当技术共情突破智能与情感的边界,算法也显露出人文关怀。
在中关村国际创新中心,无需领取参会证件,入口处的视觉识别系统对于参会者的身份信息“洞若观火”;会场内的体验区,总有观众翘首以盼,数十分钟的耐心等待,只为见识下机器人的“鲤鱼打挺”;T1“足球小将”则用高精度群体编舞重新定义舞台艺术……代码语言成为了可触摸的情感符号,除了机械肢体的和谐律动,具身智能的进化更体现在于其对人类情绪的细腻反馈。
大厅中央,当测试者歪头表示疑惑,戴黑色棒球帽的超仿生机器人“胡博士”同步蹙眉回应,面对观众的眨眼笑意,三十多个仿生表情模组驱动其嘴角扬起相似的弧度。据工作人员介绍:“从唇部肌肉0.02毫米的微颤到瞳孔收缩的频率匹配,我们尝试让机器人的每丝表情扰动都能成为双向情感链接的触角。”
利用激光雷达与3D视觉融合系统实时感知0.1米内的障碍物并精准避让人群。现场观众感慨:“当机器人避开我时,传感器上一次小小的闪烁,在我看来不仅仅是程序设定的安全警报,更像是人类条件反射式的警觉。这种细腻的‘避让直觉’,或许才是人机共存的第一要义。”
围观机器人挥毫泼墨,有书法爱好者即刻将“机械墨宝”存证留念并表示,“相比人类书法家,尽管机器人动作依旧不够灵动,但却真切感受到了,人形机器人正在逐渐走出‘温室’、走向我们。”
中关村论坛上的机器人书法家(左)
国创中心所展示的表情识别机器人(右)
30公里外的(亦庄)国家地方共建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人形机器人“天工”正进行复杂地形的奔跑演示。其背后的核心技术,是北京具身智能领域在全身运动控制算法与核心零部件国产化上的突破。
具身智能机器人核心零部件
据了解,在中关村(亦庄)国际机器人产业园,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形成协作。涵盖减速器、伺服电机、触觉传感器等核心部件供应商,推动“机器人+场景”释放超万个应用机会。“机器人产业就像100年前的汽车业,找准一个细分点就或许能撬动意想不到的江湖。”一家机器人核心零部件研发团队负责人表示,他的团队专注触觉传感器微型化,目前已获得医疗器械与工业质检领域的订单。
中关村(亦庄)国际机器人产业园(受访企业提供)
AI工厂如何“喂养”具身智能
“触觉革命的终点,是让机器真正理解什么是人类的‘轻拿轻放’。”机械臂抓取鸡蛋的简单触觉反馈可能就会需每秒处理数万次传感器信号,而通过算力平台则有助于构建虚实融合的“世界模型”,成为具身智能跨越实验室与产业鸿沟的关键桥梁。
本届中关村论坛年会“人工智能主题日”期间,参观者们还走进了位于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地区的北京数字经济算力中心,作为由北电数智负责整体规划设计与建设运营的支撑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该中心也常常被称作“AI工厂”。巨大的算力集群能够以千P级性能为具身智能提供训练场。通过“1个AI底座+2大产业平台”模式,整合算法、数据与算力全栈能力,为机器人提供从仿真训练到真实迁移的技术闭环。
北京数字经济算力中心(受访企业提供)
算力中心聚焦共性技术平台的技术能力,通过物理直觉模型、虚拟仿真环境、通用开发组件及智能数据工具链等核心能力,为具身智能感知决策、人机协作、复杂系统建模等关键环节提供技术支撑,加速智能机器人、低空监管系统、自动驾驶算法等创新技术的场景验证与产业化落地。
与此同时,企业还通过“摘星计划”,面向开发者及初创企业开放研发场地、算力资源和资金支持,并同步启动开发者招募计划,以加速技术应用落地并培育行业新生力量,推动具身智能从技术突破迈向规模化场景应用的新阶段。
据北电数智战略与市场负责人杨震介绍,通过与具身智能本体公司、小脑模型等企业携手成立机器人联合实验室,以工业智造、医疗康养、仓储物流及智算中心等场景需求为导向,通过算力场景支持与合作伙伴的数据平台资源,共同开发具身智能数据平台联合解决方案,实现了技术研发与产业生态的深度融合。
“有效创新不能靠拍脑袋,真正的判断标准是工业客户愿意为它买单。”参观期间,一位参与“机器人+制造”场景落地的工程师坦言,北京“首试首用”政策与算力基础设施的加持,将会极大鼓励专精特新企业将创新未定型产品在真实场景中迭代升级。
每一分“硬科技”投入的背后,都在为产业生态筑牢根基。依靠“需求牵引-技术验证-资本加持”的闭环,将逐步形成覆盖研发、制造、应用的具身智能产业协作圈。从开源人形机器人平台加速技术普惠,到脑机接口企业与科研机构联合攻关,共同做大产业增量。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不仅演绎着科技的温度,还以硬核创新勾勒出万物互联、绿色低碳、人机共生的新质生产力未来图景。(文/朱家齐)
【纠错】 【责任编辑:朱家齐】推荐阅读:
专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