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之窗

记者手记:遇见通用人工智能体

  房间乱了会主动做家务,肚子饿了就满屋子找吃的,无聊时还会打开电视机……日前,在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举行的通用人工智能论坛上,电子大屏中一个表情灵动、反应敏捷的仿真小女孩吸引了现场观众的目光。

  她叫“通通”,是由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研发的通用人工智能系统原型,也指向了当下人工智能领域的热词——AI智能体。

记者手记:遇见通用人工智能体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通用人工智能论坛上,演讲者介绍“通通”的能力和特点。(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供图)

  “AI智能体可以理解为更立体、‘类人’的智能系统。除了提供大模型广泛使用的语言交流,还能完成更复杂的任务。”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蒲志强说。

  记者看到,当研究人员将“通通”的体感温度调高后,便触发了“打开空调”的任务。为了拿到放在高处墙架上的遥控器,“通通”经过思考,先脱鞋上沙发,再利用沙发上的靠垫增加自身高度,最终取得成功。

  “‘通通’就像一个有智商、有情商、能理解、会帮忙的‘小助手’。”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朱松纯说,它不由数据驱动,而是由价值和因果驱动,因此会主动参与到任务各环节,而非被动执行。未来如果投入实际应用场景,不仅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还能更好应对突发情况,提高生产和服务的灵活性。

  “通通”(右一)在仿真环境中和其他智能体互动。(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供图)

  今年,“具身智能”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成为我国培育未来产业的重要方向。目前,AI智能体已在不少场景中得到应用,如客服、内容创作、手机助手等。

  朱松纯表示,研究院正在探索将“通通”的技术优势与具身智能相结合,相当于为人形机器人安装上“大脑”,进一步学习行业特定的知识和技能,让智能体、机器人走入每个人的家庭。

  当前,超越“鹦鹉学舌”式的智能,打破“缸中之脑”的困境,人工智能技术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然而,如果“通通”具备自主的感知、认知、决策、学习、执行和社会协作等能力,且符合人类情感与道德观念,是否也会带来安全、伦理、隐私等风险?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亚勤指出,智能体能够自我规划、学习和实现目标,是很好的技术,但其路径往往不可控,会带来安全风险。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联合国人工智能高层顾问机构专家曾毅认为,超级智能体可能会出现,它有可能是一个有生命的、可以自我演化的人工智能,也将成为整个人类社会要面对的重大课题。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2025年或将成为智能体元年。记者期待,在仿真环境里不断长大的“通通”,可以更深刻地懂得人类寄予它的期望与情感,拥抱人机和谐共生的未来。(记者刘祯、宋晨)

【纠错】 【责任编辑:陈听雨】

推荐阅读:

地产销售的隐秘网络

月岩显示月球或形成于44.6亿年前

我国未来或进一步降低天舟货运飞船发射频次

中国航天员将首次进行空间站舱外试验性维修作业

推动机器人更好服务生活

江苏银行:联合各地警方重拳打击非法代理维权 协助查处多起案件

中国人民银行:保持货币政策稳健性 营造良好货币金融环境

贵州出台激励政策促进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贵州)枢纽节点建设

创新技术、建立标准、深化合作——业内人士探讨人工智能治理新趋势

中国银联联合泉州市博物馆举办“经济通途 海丝泉州”壁画展

专题推荐:

相关推荐